查看原文
其他

形如 a + m·b 型结构最小值问题(阿波罗尼斯圆和胡不归两类问题)

刘护灵 邹生书数学 2022-07-17


开篇:学问学问,就是边学边问,边问边学。没有问题,或者提不出问题,或者害怕提出新问题,或者只会短时间的按照已有的模式套路解决已有的问题,而不能解决暂时无套路的新问题,正是应试教育的悲哀,也是为考而教的不足,泯灭的可能是学生个人甚至民族的创造力。

有些社会补习机构把数学解题学习异化为“记模型”“练模型”“套模型”的应试训练,表面上可以对付平时的考试(因为平时的考试出题时没有像出中高考题需要数位专家长达1月以上的出新题的过程),由此带来学生的思维固化。基于此,笔者在2016年申报了一个课题《在科雅育人的理念下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》,在2018年结题,但是研究并未结束。本公众号当时就为这个课题而建设。现在继续开展这个课题的研究。

出发点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教学。但解题教学要在解决问题中实现数学育人的功能。


一、问题背景
“a + m·b”型的最值问题是近几年中考考查的热点更是难点. 当m值为1 时,即可转化为“a + b”之和最短问题,就可用我们常见的“饮马问题”模型来处理,即可以转化为轴对称问题来处理.
而当 m 取任意不为1 的正数时,若再以常规的轴对称思想来解决问题,则无法进行,因此必须转换思路.
此类问题的处理通常以动点 P 所在图像的不同来分类,一般分为 2 类研究. 即点 P 在直线上运动( 胡不归) 和点 P 在圆( 阿氏圆) 上 运动. 先来看看何为“阿氏圆”. 
(阿波罗尼斯(约前 262~约前 190),古希腊人,数学家.他的著作《圆锥曲线论》是古代世界光辉的科学成果,阿波罗尼斯圆即来源于其中的几何问题.)
二、预备知识
这个轨迹最先由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斯发现,故称阿氏圆


令人好奇的问题1:如何在ggb或几何画板中,直接作出阿氏圆?
笔者探索许久,得到两种方法:
一个是代数法(先建系),一个几何法(圆截取)
效果图:

那么如何证明这个点P的轨迹是一个圆?

对于初中学生,需要用两次角平分线定理,但学生可能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。

对于高中学生,可以建系利用解析几何的方法来证明。

所以这个内容是放在高中才学的,但是现在部分省市有时中考也考阿氏圆(其实不应该啊)。



典型例题和变式:
例1:如图1,在Rt△ABC中,∠ACB=90°,CB=4,CA=6,⊙C半径为2,P为圆上一动点,连结AP、BP,求AP+1/2BP的最小值.
(1)尝试解决: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下面给出解题思路:
如图2,连接CP,在CB上取点D,使CD=1
则有CD/CP=CP/CB=1/2,
又∵∠PCD=∠BCP,∴△PCD∽△BCP.
∴PD/BP=1/2,∴PD=1/2BP,
∴AP+1/2BP=AP+PD.
接下来就容易了
当A、P、D三点共线时,AP+PD最小,即最小值为AD的长根号下37.
反思1:在CB上取点D,使CD=1这个是怎么想到的?本质是什么?
实际上,构造△PCD∽△BCP,把1/2BP转化为PD是关键所在.
(2)自主探索:在“问题提出”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,
1/3AP+BP的最小值为——.
(3)拓展延伸:已知扇形COD中,∠COD=90°,OC=6,OA=3,OB=5,点P是弧CD上一点,求2PA+PB的最小值——.
 实战分析
 



动画理解题意:
解决:

套路总结

(看看,本来没有套路,研究的人多了,总结出套路来了。)

(总结出套路没什么不对,解析几何的“建,设,限,代,化”不是也是套路吗?根据皮连生教授广义教与学的理论,学习解题步骤就是掌握一种高级规则)

阿氏圆基本解法:构造相似


后续:阿氏圆的问题是不是应该放在高中更加合适?

结论:

1.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商为定值的点的轨迹是阿波罗尼斯圆。

2.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(比这两点之间的距离要大)的点的轨迹是椭圆。

3.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差为定值(比这两点之间的距离要小)的点的轨迹是双曲线。

4.到两定点的距离之积为定值的点的轨迹是卡西尼卵形线。

篇幅所限,胡不归问题没有来得及深入探讨。
笔者曾经以2017年广州中考第24题的变式研究,探讨过胡不归的问题,论文得到了海珠教师论文比赛一等奖。
有机会和再大家分享这个内容。

文章转自:初中数学综合题的教与学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